2015年12月15日 星期二

近代中華武術




近代中華武術
陳靖

古代,國家有軍隊保家衛國,而武術則是將士的武器。可以說,武術是屬於國防力量。還有維持社會治安的府衙官兵,武藝就是他們的隨身武器。

軍隊的士兵主要是佈陣行營的軍事訓練,作戰時是以陣法和人員多寡為決勝要素。

府衙官兵,捕快之類,對武力的技術就比較謹慎。因為對方不一定是敵人,所以運用武力要恰到好處。做到恰到好處是要有很高的技術手段。

古代朝廷政府為確保社會穩定治安。是不鼓勵民間習武,妨論普及。交通的不便,訊息的閉塞,武術運動的資料傳播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戲劇」和「說書」的傳播。這兩種職業依據歷史故事和坊間的俠義傳說誇張地,生動地深入人心。
 
『抗爭導致傳播擴散』

明末清初,兩朝更代的歷史際會。漢人民族情緒洶湧澎湃,明朝的腐敗漢人毫不計較,一心志在反清復明。社會上的有志之士,成為號召者,組織者,領導者,發動者。組織民兵,發動抗爭。因而造就武術的風行,清代初期是中國武術普及發展的鼎盛時期。武術從以前由少數人高雅的修道行為,被簡化和廣泛地運用到民兵和官府的武力抗爭中。

隨著清朝政權的穩固,激烈的抗爭愈演愈少,規模愈發愈小,以至平息,社會秩序日趨平和。鬥爭沒有了,但是,曾經遍及疆域的武術卻種留在民間。在日盛一日的成長過程中,造成中華武術獨特的形象。

滿清朝代社會太平穩定,國家富足,民間富有。各類勞動的發展不斷地進步,各種藝術的修養不斷提高。各行各業的出類拔萃者不斷湧現。追求至高境界和超越境界的理想者互逐先進。

武術界也不例外,由於當時的傳留,廣范地令喜好者得以學習的機會,安定的生活環境使有條件的學者去追求更高的知識和境界拳道修煉。

少數得道人士通過拳道修煉把修煉的成果運用在武術中,展現出令人驚異的效果,並且珍藏和作出選擇性的傳授。民間認同並將這些人士的技藝稱為功夫。「功」指成功,「夫」指有資格教授的人。

何謂拳道:形練成之為拳。炁煉成之得道。

這不僅是指有形與無形的化合,重要的是從有形走向虛無的鍛鍊過程乃至以探討虛無,虛空的學問。

在那個年代,由於資訊不發達,交通不方便,真的能學好,達到拳道高境界的人士為數不多。自古以來都是鳯毛麟角,一代不出數人。
 
『經濟發展促進武術發展』

在古代冷兵器時代,學得和煉好武術是一种可以作為工作求生活。以武術為職業的包括有軍隊將士,衙門捕快,鏢士,護院,等等。

這些以武力營生的工作,比拼的是武藝的高強。這類的工作往往是用生命作代價。但是,高強的武藝是需要長時期的鍛煉才能成就的。可是,為了生活,年紀輕輕就要投入這些行當職業謀生。因工作需要,除了靠先天的孔武有力,或者身體強健之外,必須有後天的煅煉和武術的學習。為了盡快地達到或掌握特殊的工作能力,依據本身的工作經驗,以及周圍生物活動所觸發的靈感,衍生各种技藝變化的發展和解決曾經遇上的工作問題。

鍛煉上為了盡快地練出特殊的技藝,為練就本身肢體的堅硬,不惜以傷殘自身的磨練行為作為達到目的手段。例如:身體忍受擊打的鐵布衫、全手掌拍打硬物至成老繭的鐵沙掌、敲打手前臂的尺骨和撓骨,使之受傷甚至微裂而產生骨質增生,因此增强手臂硬度。包括練掃堂腿、鐵頭功,諸如此類。

利用對拳雙臂之餘,又在兵器上花心思。因此,輕重有別的各類長短兵器,相互克制的各種器械類型,層出不窮。同時,取長補短,出奇制勝的各類暗器如:飛刀、飛鏢、石彈等等,無奇不有,各自擅長。

以往,國家的糧食,油品等等民生物資,均為朝廷政府統籌。調派物資都是由地方政府或軍隊監察護送。

至清朝中期,民間商貿興旺,朝廷政府也鼓勵民間的商貿活動。以往的階級地位是:士、農、工、商。商人經常要離家謀生,別井離鄉,是屬厭惡性的工作。唐朝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詩寫道:「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

蓬勃的商貿活動帶給商人豐厚的金錢利潤。商人腰緾萬貫,社會地位因此提高。隨著買賣的坐大,貨物販運的安全保障需要,鏢局行業也因此大量湧現。

由於財富的聚集,商人的家業除了請丫環、奴僕之外,還必須要請看家護院。而這一類的工作都要求是武藝高强的練武術的人士。

這幾种因素就讓這些煉武術的人士有條件相聚,有機會相互探討、切磋武藝,從而提高工作能力。這個時期的中華武術的普及在程度上又提高到另一層次。

社會上把拳道學者稱為「煉炁士」,俗稱「煉家子」。把練武術的人士稱為「練把式」,或者「把式匠」。
     
『煉炁士  把式匠』

煉炁士在修煉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學問,通過修煉明白大宇宙觀。這類人士並不滿足於將成果使用在武功範疇。而是重視如何將自身與空間化合產生與遙遠的距離遙相呼應。這是一種永無止境的學問。所以必須盡情把自己的生命延長來滿足於對大宇宙的探索。要延長生命包括保護生命,自然而然,武術也包含其中。同時,也積累了延長生命的養身保健之法。

「把式匠」們的出身在民眾基層,以農民居多,基本上文化水平較低。而這一類的學習者眾多,在廣泛流傳的民眾間為了加以區分,就產生了以地區來注明如:華山的華拳。練法的特徵如:環手的通背拳。行動的目的如:意的形意拳。等等,等等而命名的拳術流派。這樣,民間里零散的招式和短小的招式組合,逐漸地,有效的,有系統地被組編起來。武術的發展待以進一步地提高。

清朝後期,一些「把式匠」們生活安穩,家境富足。有了這等條件之後,他們把武術認定為一種學問,并努力去學習和鍛煉。由因那個年代交通,資訊的不便,他們只能利用自身富裕的經濟條件,接待過往前來的練武術人士和懂功夫的得道之士。自古以來,祖輩聖賢記錄下來的丹經,鍛煉方法,那些「煉炁士」也漸多地將功夫留藏在民間。中華武術在這個時期的普及程度也隨著提高。
     
『國勢積弱  武術奮鬥』

清朝末期,雖然國勢積弱,但是民間存在著高有高消費,低有低消費。官員,民眾好像沉溺在享樂的迷茫之中。鴉片對國人的荼毒,八國聯軍的圍攻,外國強敵的侵略,清朝政府和人民潰散了。留下國人的恥辱:「東亞病夫」。

義和團組織反抗外國強敵,以刀劍對抗槍炮。雖然慘敗,卻激發起民族情,全民練武,全民皆兵成燎原之勢。這時期,派生拳種如雨後春筍。例如:以《水滸傳》書里的英雄人物命名的拳種,以《三國演義》書中的將軍命名的拳種,以生物臆名的拳派拳種等等,等等。並且效仿者綿綿有續。

清末民初,戰亂不斷,國困民窮,老百姓流離失所。

民國初期,各類精英人物游聚上海。國民政府委民國將軍張之江在南京成立「南京中央國術館」,提出「強種救國」口號。並舉行人材選拔賽事,勵行推廣武術運動。武術界精英匯集南京、上海。全國各地的武術高手爭先恐後。這一階段是中華武術發展的中流砥柱。同樣,拳種流派在這時期也肆無忌憚地衍生。內家拳和外家拳也是在這時期分為道別。
   
『政策意屬全民  發展卻成冰雕沙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當時國情「一窮二白」。長時期的國內外戰爭,貧窮的國家老百姓體質虛弱,國家最高統治者毛澤東提出「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政策。各類體育運動全面展開,武術運動也不例外。只是,武術運動選擇性地重點提倡「太極拳」。在號稱為內家拳一系的流派傳承中,現代的太極拳始祖楊露蟬、楊建候、楊澄甫、楊家祖孫三代厥功至偉。

當代實至名歸的代表人物為楊家太極拳的汪永泉、意拳王薌齋、華嶽心六合八法拳吳翼翬。當今,碩果僅存的楊家太極拳汪仲明。

當時,地方武術的流傳範圍有所局限,而太極拳的傳承已由我國地北至南,地東至西。再者,太極拳的肢體柔化運動更適合全民性的體育保健活動。

諸多共和國的領導人丶包括軍隊中的將領對中華武術亟之酷愛。國家體育學院也設有武術這門專業,這也包括全國各地的高等體育學院。師資方面盡多地錄用原南京中央國術館的學生。

這批朝氣蓬勃的南京中央國術館的年輕學生在學校里有機會接觸到各門各派的武術技藝,有機會接受各門各派的頂尖武術教授教導,學識多,見識廣。為他們日後任教和編寫教材,教導學生積累了豐富的學習經驗。

這批新進的武術教授在此時確實起到了承前啓後的作用,並奠定他們在武術界的地位。

也是這樣,這批當年的學生,當代的教授,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所學的都是武術範疇的拳腳技藝和奮不顧身的搏鬥。他們編排著讓職業運動員短暫的職業壽命的比賽套路。這種不屬於全民的武術發展,名字叫著「學院派」。

隨著他們年紀的老大,因為不容許後來者挑戰他們的地位丶權威和既得利益,他們保守了,成為當今武術發展的障礙。接班人又重蹈覆轍。
     
『大時代的需要』

1966年在政府的鼓動下發生了一場文化大革命的政治運動。全國處於停學停工的狀態,並形成「一種主義兩個分派」的局面。兩派的對立導致暴力的對抗。當時的中央領導之一「江青」女士發出一個政策性的口號:「文攻武衛」。幾乎可以說,全國的年輕人掀起了練武術的熱潮。城市里街頭巷尾都會有練武的小團隊,有些大城市甚至在大公園,大廣場大範圍教授武術。地方,區域的拳種門派蜂擁而出。特別是學生可以無限制地全國串聯,這時代成就了武術交流的大時代。民間的武術文化和各門各派的武術技藝,手抄本的文字記載的拳譜大量地流通,學者對武學文化的認識也因此再次提高了。民間習武人士對學院派的只有動作難度,沒有文化深度的武術既不欣賞,也不追求。

1949年,一批武術界的精英出走到當年同屬中國領土卻歸英國管轄的香港。外來的武學和本土的武學互相融匯,欣欣向榮。

1970年時期,香港武術界一位傑出人材「李小龍」。他利用香港電影攝製的先進水平拍攝以他為主角的武俠電影。電影具以褒揚中華民族精神為體裁,他以不折不撓的熱血青年的形象,演繹著他獨特的武術技藝,向全世界展示和宣掦中華武術,風行全球。李小龍本身的硬朗和靈活的武術技藝在電影中的誇張表演,讓習慣了西方的搏擊術的世人看到了東方中華武術的搏擊術而心存驚憟,並且響往追求。就這樣,世界武壇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中國功夫」。

八十年代,盛行於香港的武俠電影和武俠電視連續劇傳染了有十億人口的中華大地。也影響到電影製作的體裁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武俠電影盛行。這個時期,各省巿體育院校的武術系學生和職業武術運動員,憑借他們職業訓練,絕佳的腰腿功以及耀眼的難度動作,在武俠電影里得到充份的發揮。運動員的精美造型,漂亮的動作。翻騰的難度,奇妙的閃展,美侖美奐。觀眾看得目瞪口呆,高聲彩。全世界,全國的年輕人,小朋友,甚至成年人都為之響往。若大的巿場有龐大的經濟潛力,各地的武術學校武館如雨後春筍,連「空門」也聘請武術運動員和體院學生來冒名頂替,借屍還魂的商業活動。這時期,中華武術如火如荼地發揚。這潮流淹蓋了地方武術「傳統武術」。

武術運動,學院派將其又為套路表演賽運動員和散打運動員兩種。散打體育專項給搏擊運動員提供了一個合法、公平的競技平台。可是,有一些人卻大聲叫嚷著而不去利用這個公平、合法的平台。

但是,這不意味著套路競賽運動員的訓練就輕鬆些。反而,為了配合難度的提高,運動員的訓練是極之嚴格和辛苦。因此,跌撞損傷就象是必然的事。學院派發揚的此類武術又統稱為「新派武術」。

人們發現到這些武術運動員出身的武俠電影演員,大多都受過傷,甚至嚴重受傷。可是他們並不是在擂台上格鬥受傷,或者是隨意的比武受傷,而全都是在學習、訓練中受傷的,這些運動員只是比賽表演套路而已。基層武館的教學是迎合比賽、表演的需要。所有的課題都跟隨著學院派不斷的更新而追隨。這類違背武術以練好自身體質為原意的新派武術,讓人們驚呆了。當人們清醒過來後,又是啼笑皆非。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武館武校陸續結業。

中華武術是一種能量,是人類生活和勞動的營養劑。

正如拳經:『「四民均宜習武藝論」:士也終日讀書,予亢困倦之時,故士也應即擇武學之,乃精神振起再去讀書,是武也不病於士而大有益於士也,士也胡不學武。

農也朝夕田間,予無歇息,與其胡頑偷閒,不如學武,可以保家,是武不病農而有益農,胡不學武。

工也商也,芬芳風塵道路,予也燕處時耶,當此之際,學習武藝不妨工商之事,日計不足月計有餘,一旦精通,誰不另眼看待,設遇危險之變,豈不能自保身家哉,是武不病於工商也,而有益於工商也,胡不學武。』。

武術是有生命,有歷史承擔。原本很清晰的學問,現在卻搞得混淆了。失去了信念,迷失了方向。如果我們不能把前人探索過的境界,用自己的功夫顯示給後輩,那麼,前人對拳道的論述,便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變為雖流行但陌生的文字。成為人云亦云,想當然的空洞概念,這也是現今中華拳道傳承的迫切問題。

凡拳種源流,普遍的認識均流行美化、故事化。常將野史、傳說當正史。現代交通便利,資訊發達。因此,很多動人的故事,美麗的傳說,人們都可以親臨感受。結果呢,那些動人的故事和美麗的傳說一個個泡破,徹底地令人失望。

為了適應當代社會的需求,那些泛稱「傳統武術」的民間武藝,正在靜靜地自我革命。然而,冠以美名為「傳統」的現代人喜於自篡,多輕視於繼承而多重視於復古。今人取其精華作用,也必須有去其糟粕之為。

什麼是傳統呢!

憑著智慧和本能作出反應的學問。
經歷空間久了,仍然存在,這就是傳統。
新生的文化也是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之下而衍生,變化的。
在這個大時代,中華武術又要肩負什麼承擔!

一五年七月十三日初稿香港

2015年4月20日 星期一

简评《陈靖:形意拳说道》的演讲



简评《陈靖:形意拳说道》的演讲
布秉全

首先,我要感谢陈靖先生有“让我对他的演讲提出评论与批评”的雅量。327日晚,陈靖先生发来微信,让我看一下他在香港武术联会上作的演讲,并直言让我评论、指正。当时,未能打开手机上的网页。因急于分享他的成果,次日,我便打开电脑在“百度” 上捜索《陈靖:形意拳说道》,找到了他演讲的视频。他演讲的广东话有点听不懂,但字幕淸楚。对于他的演讲,本不想作任何评论。但他三次来电话,每次都希望我能评论一下。他的真诚让我感动,多年来,我们因武而结缘的交流,非常坦诚且无功利色彩。对于信任我的人,我是不能无动于的。那就凭感觉,针对演讲的有关內容,把我自己所写过的形意拳文稿,与演讲联系起来,谈谈粗浅的看法。当然,人各有见,这仅仅是我个人的认识,但愿能作为陈靖先生《演讲》的参考与补充。有言重之处,敬请谅解。

陈靖先生的演讲视频,说明他对拳道的修练与体悟有一定的深度。总的看,前半部分,感觉不夠理想。对形意拳的历史展开不夠,有点简略,且有 “硬伤”; 讲形意拳的“步法与桩步”, 如能和其它拳种的步法对比讲解, 我认为会更好一点。后半部分,进入主题,讲的细致入微,对形意拳神意气劲的內涵理解有深度 并有让拳友体验的环节,很好。特别是他对拳“虚空与实体化合”(虚空说) 的理解与体悟,符合形意拳传统的静心思维与肢体变化之妙相融合的拳法特点,体现出了一种“阴性”的抽象美学观念。不仅构成了形意拳的一种独特的神韵趣味,探幽发微的审美意境,而且,也寄托了习武人的一种内在而含蓄的感情色彩。我以为,这种传统的练法,追求的是一种神情意趣和修炼自我的意境之美,符合形意拳先辈布学宽先生的“柔化拳学思想,是倡导的一种武术文化价值。

下面针对《演讲》的有关內容比较详细地谈谈我的一些浮浅认识与理解:

一 、关于题目“步法与桩步” 实际上你是用形意拳的“桩与步作为体裁讲拳道

道”是自然的总规律,是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法则,中国古典哲学把它名之为“道”。 武人把“道”视为拳艺的最高境界,不仅指会练多少拳套,能打多少个人。而是认为,“道”是武术最根本的本质特征,练拳悟道可提高拳技的层次。而谈拳论道,不能不谈气,不能不说劲。习武人由于大多是“气本体论”者,所以,练拳也练气。主要目的是找劲、练劲。劲是一种奇妙的能量,充满着无穷而诱人的魅力。在习武人的圈子里,常常可以听到或看到这样一些现象:看似很不起眼的拳师,搭手切磋时,却能触手惊弹,将对方抛出丈外,跌出而不受伤;某人遭某拳师一击,感到一种巨大的穿透力,内脏俱痛;有的拳师,体格瘦小,看似文弱书生,却能将腰粗体重的大汉打倒在地,出手狠时,可将对方打的“愣神”,失魂落魄;有的在推手时,可体会到想进进不去,想走走不掉,无所适从的感觉。透过这些现象,我们去求证本质,除技法外,完全是功夫,是拳劲所为。陈靖先生让拳友试劲的体验,就是一个內劲实作的例子。

关于桩步,是陈靖先生的体悟而自创的一个叫法,并非形意拳传统的东西。其实,我认为,桩就是桩,步就是步。桩是不动的,步是移动的。桩是修內的,步是显外的。所以,我议,单列讲解“桩功”与“步法”为好。但看到演讲的后半部分,更多地讲的是桩,而不是步,即使演示体会,讲的也是气的作用,是内功的作用。开始我也不太理解怎么叫“桩步”?后来交流得知, 在四川某地民间就有桩步的叫法。 他把民间的叫法与自己的体悟联系,引进到拳术中来,可以看出, 他把内运的桩与外动的步结合起来了,桩步成为內外一致的功架。因此,他讲的桩步,我认为也是符合“道”的特点的。

在形意拳的步法中,虽然其它拳种的步法弓步、马步、歇步等也有体现,但其主要步法特点是三体式步型及行功时的塾步、三体式跟步,转身时的倒挿步等等。这是形意拳之乡太谷县的主要步法特点。练形意拳者也是应该知道的。由技升华为艺,由艺近乎于道,让我们的所练拳术尽量合于宙宇大道,才是我们习武人所追求的。

早在民国初年,先父布学宽先生的拳艺达到了一种深层次的境界,从而提出了“柔化练法、柔化打法”的拳学思想,要求弟子们在练形意拳时,要讲究中和、自然、舒适,化刚为柔,由柔更刚,看似柔,内蕴刚,旣起到健身作用,又不失技击內涵。在交手时,则要在既不伤身,又不伤感情的原则下,以仁爱友谊精神去切磋拳技,讲究手法的变化,点到为止的思想。从而,跳出了普通习武人“实用主义”打法的形意拳传统技击理念,体现了他追求人文道德的思想境界。他常说:“武林中人要讲义气,守正气,要修心养性,有武德。功夫再好,武德不好也不行。做人要堂堂正正,练武要踏踏实实”。 认为习武人的道”是拳法艺术的精神层面,含有三层意思,一是品格道德,二是学问修养,三是拳艺的神采气韵。有了松静,有了柔化,就有了内涵,有了文化品味。所以,他十分强调,“武人要文养,要修心养性,练养並重,要强身壮体,不可逞凶霸道,成天打打杀杀”。

在他的精神观念中,一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尚柔”意识,在他的思想性格中,一直培养的是一种善良坚韧的柔性品格。他倡导的“柔化”是什么?柔是流畅的气,是内与外高度协调之后的暗劲,是老子柔弱、处下思想的体现。化是为我所用,首先是消化,正确理解学习前人的东西;其次是融化,把传统的精华吸收到自己身上;第三是化合,修练自我,练成自己的东西后,要有变化与创新。柔化是一种圆文化理论,是修养的功夫,实际上是要习武人通过练武,修养品德,陶冶性情,养吾浩然之气。以上所谈,可否作为对“说道”的一点补充?

二、关于形意拳的历史源流,谈的有点简单。

形意拳的历史源流,由于历代文献史料记载极少,创始之说更是难见一字。所以,我们只能根据流传的拳谱、碑文及形意拳前辈的口传等资料,来进行源流梳理。近年来,以自己粗浅的水平,慎重求证,对形意拳早期沿革之历史,溯本而求源,大体上归纳为“意拳”、“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形意拳”四个发展阶段。考其拳源,均始于民族英雄岳飞。我认为,岳飞是形意拳的鼻祖。形意拳不仅有岳氏意拳之基因——岳氏双推手,而且,有岳飞重视“心意”的思想基础和拳法理论《岳武穆九要论》,而形意拳前辈们代代相传的传承谱系,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根深蒂固的珍贵记忆。岳飞作为形意拳门历代崇敬的始祖偶像,学习楷模,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可以站住脚的。所以,我们至今仍尊重传统,视岳氏双推手为雏形,仍尊岳飞为鼻祖。

形意拳是中华武术的主要拳种,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它虽与心意拳一脉相承,但己形成一个厐大的独立拳种体系。两拳不可混为一谈。形意拳于咸丰年间,由河北深州人李洛能(世称老农)始创首传山西省太谷县。富甲一方的太谷县成为形意拳的发源地。其时李洛能受聘于太谷县城富绅孟綍如家,为其保镖护院。咸丰六年(1856年),李洛能正式开门收徒,开始传授形意拳术,车毅斋为开门大弟子。之后河北郭云深、刘奇兰、宋世荣……等人均得列门墙。不数年,形意拳独树一帜,广为发展。李洛能继承心意拳,创立形意拳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清末民初,形意拳发展到鼎盛时期,在被誉为“小北京”,“金太谷”的太谷县,镖行业也应运而生。以车派形意拳为例,形意拳初期可以明显地看出技击性强的特点。一些功深艺精的形意拳师,纷纷被太谷县家业盈实的巨富所聘用。例如,太谷城内“吉安堂”武柏年家聘用车毅斋及其弟子李复贞。北洸村“三多堂”曹家聘用车毅斋弟子吕学隆及其传人,后又聘布学宽弟子张永义等。上庄村“世隆堂”王希兰家,聘用车毅斋弟子王凤翙及其弟子,祁县“在中堂”乔家,先后聘用李复贞、车毅斋为家庭武术教师,培养子孙乔映霞、乔映庚习武练功、学习形意拳。车派形意拳的拳师们,为了保住饭碗,要凭一身真功夫吃饭。他们必须在技击散打上下大功夫,否则,无法保护主家的财产及生命安全。这些巨商富豪供养拳师象专业队一样,每天要进行技击技法的研究与训练,培养实战能力。这一时期,练拳就是为了“打”,为了应付真正的实战。形意拳的实用性,体现出了拳术的本质技击特点。车派形意拳也因朴实无华,技击性强,而名于当世。太谷经济的繁荣,镖行业的发达,对形意拳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这里,我要特别纠正一下,车毅斋的工作不是在河北。车毅斋一直在太谷,为武柏年家的车夫。

隨着社会的发展,民国年间,形意拳的传承发展开始进入学校,得到广泛的传播普及,民间武术社团纷纷成立,形意拳大面积走向社会,形意拳的技击功能逐渐淡化,强身壮体,表演比赛成为发展的主流。形意拳普及与提高的同时,理论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不少拳学名家纷纷著书立说,颇有影响。特别是河北著名拳师的著作,如刘文华、李存义、姜云樵、孙福全……等等,对形意拳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形意拳门也不断湧现出众多的名家巨手,形意拳成为中国四大名拳之一。河北形意拳及著名拳师名声远播,影响广泛,习武者大多知道,我不想再啰嗦。        

借此机会,我简单介绍一下太谷车毅斋传人。形意拳的传徒授艺门规甚严,车毅斋宗师一生仅收弟子十七人,成名弟子有:李复贞、王凤翙、吕学隆、李发春、樊永庆、布学宽、刘俭等。其中尤以李复贞、布学宽影响最大。李复贞(18551930)太谷人称长有师傅,精刁打善腿攻,远近名家巨手来访,无不叹服,人称“常胜将军”。布学宽(18761971)专职国术教员,太谷人称布先生,生前为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德高望重,造诣极深,广传徒众,人才辈出。他继承先师事业,以形意为本,吸收八卦、太极、鸳鸯脚等拳术之长,形成了别具风格特点的车派布式形意拳,声誉著于海内外,年高96岁。布门形意拳现己传至第七代……。

形意拳的历史源流是个大课题,这也仅是我的个人浅见。正如陈靖先生所言:“凡拳种源流普遍的认识均流行美化,故事化。常将野史传说当正史”。 但我认为,形意拳旣然正史没有文献记载,那我们只好拿“野史”研究,实亊求是,尽量接近“正史” 吧。这里我想強调的是,历史应归历史,故事应归故事。写史力求真实,不可将故事写为历史,当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希望历史的研究与编写者,千万不要把“胡编滥造的故事,重复千遍。百年之后就是历史”当作写史的指导思想。你说对吗?

以上看法,对习武者的研究可否算一个参考资料呢?如对拳史有兴趣,我们另行交流探讨。

三、形意拳桩功 :三体式。

李洛能所传三体式,过去也称三才式,取天、地、人三才之象和天地阴阳交合而化生万物之理,以达天人合一之境。其内涵要点有三:一是站三体式,亦即三才桩,人体以桩的形势站于天地之间,首先要有学习天,学习地的思想意识,古语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就是说我们要学习天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学习地的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就是把自己融入自然,自己的所做所为要符合“道” 的大宇宙思想,要通过练功修炼心灵的高尚与纯洁,步入大“道”。二是要调整身体(上中下三体)架构,入静放松,坚持练松。松是基础,松无止境。以意导松,松至极柔,以整合人体后天疏散之力。从而,使身体与时空化合,身心舒服,达到身体协调的通灵之态,此乃顺其自然修本能是也。三是三体式出势体现阴阳概念与实战拳法之基本特点,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之论。三体式的创立可以说是拳法艺术上的一大进步。

三体式站立不动为桩,行功走架为步,是形意拳的代表性功法。形意拳传统的静功还有浑元桩、虎形桩、托天桩……等等练法。另有动功丹田功,如竖丹田、搂丹田、按丹田、奔丹田、推丹田、升丹田、抱丹田(含闸与开)等。辅助功法还有洗髓经,易筋经、八段锦,吐纳六字决、内功四经等。以上这些功法,均是太谷地区流传的功法。

四、形意拳之意拳:五行拳。

五行拳形式虽然简单,但它同时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对于哲学智慧的理解与应用。五行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总纲,循金、木、水、火、土五种自然物质的生克制化规律,创编出劈、崩、钻、炮、横五种拳法。五行拳是形意拳的母拳,是基本拳法,并根据医理,把人体内五脏(肺、肝、肾、心、脾)以及外五官(鼻、眼、舌、耳、人中)与五行拳相匹配,形成了一套形意拳独特的健身理论和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平衡思想,在练法上讲究“和”。只要坚持修炼,日久天长,自会阴阳平衡,达到养肺、舒肝、助肾、强心、利脾的健身功效。

五行拳具有攻防技击的实用性,在打法上讲究“变”。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行拳的多种单把练法,而且,创编出许多模拟实战的对练套路以及变化莫测的技击技术。五行拳由于简单好学,容易入手,练的自然了,生巧了,其实用性自然也会带来及时的回报。但是,练必须要懂基本用法,讲究招式与劲力的变化,而招式的支撑则需內功,要打还必须进行实战训练。

练五行拳要进入意境,玩味“三劲”。我们练拳,追求的是一种乐道精神,是去体会一种快乐的意境,一种愉悦的享受,一种文化与人生的价值。因此,我们要有一种玩的意识。玩是人类的天性。只有以玩的心态去练拳,才能练的轻松、练的专注、练的愉快,才能调动起兴奋的神经,进状态、入意境。对于五行拳的“明劲、暗劲、化劲”三种练法,只有玩味,才能收到良好的修练精、气、神的效果。五行拳虽然形式简单,枯燥无味,但却好学难精,健身效果良好。只有静心去体悟意趣、理趣、野趣,才能有兴趣,不枯燥,见实效。

五、形意拳之形拳:十二形。

十二形拳是形意拳的主要内容,是形意拳名称的缘由之一。采动物之灵性与技能特长,创编了十二形拳,即龙、虎、猴、马、蛇、鸡、鹰、熊、, 鼍、鹞、燕等十二种动物的象形取意练法,形成了形意拳运动的主要套路与基本拳法。不仅蕴含了丰富的中国古哲学思想,而且具有浓郁的象形会意的仿生学思想。可以说,十二形拳是一种模仿各种飞禽走兽等动物技能特长,象其形、取其意,内外兼修,形意合一的象形拳。

我们习练十二形拳,不仅要表现十二种动物的特点与技能,而且,要会意这些动物的天性之学。它不是单纯的仿效动物的外表形象动作,而是要有一种用心感悟内在的思维意象。我们练十二形拳,虽然是模仿动物的技能特长,来弥补人的短处,为人所用,但决不是象形取形。例如,我们练习猴形,决不是要学习猴子抓耳挠腮,在地上滚爬的形象动作,而是要体悟与撷取猴子的那种动作轻灵快捷的灵性之长与搏击之技。重要的是会意,学习动物的自然本能、天性。

象形由外表现,会意主在内心。练十二形不必对每个动物形象的动作,都特别强调技击之法。其实,好多象形的动作,就这些动物本身而言,根本就没有什么实际的攻击意义与防守作用。而且,有的动物就是人的想象虚构。所以,练十二形拳我更强调要练好手眼身法步。然后,去会意与揣摩,去联想与假借。这也就是说,要把派生出来的实际可行的而且能用的东西,下功夫练到自己身上。所以我们练十二形拳,要取其寓意,不仿其表。当然,也可由内运外动的活泼动态,逐渐转向桩功的静态定势,进入一种心静、意专,形松,气通,息息归根的修为状态。这也是我们学习自然的一种方法与启示。

总之,我们练习十二形拳,仿效动物形象的目的意义,就是要仿其形,效其技,练其功,悟其真意,通其造化,以除疾病,提高拳技,全面增强身体素质的运动能力。这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要知道,武功的修练,不仅需要苦练,更需要思想、智慧,需要体悟。练拳追求的是一个过程,一种状态。十二形拳的修练,告诉我们:动物的一招一式,开合束展,闪展腾挪,是完全可以模仿的。但动物的那种天性,那种意境、神韵、那种融于自然的精微,却是要我们去意会,用心去感悟的。当我们静下心来,在不断地练与悟的过程中,穷其真意,日积月累地体味人间真道时,不仅大大提升了对生命的感悟能力,而且,会让我们充满希望和乐趣,享受这一过程的幸福与快乐。在我们学习动物的自然本能与天性,下功夫练功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学习动物顺其自然的养生思想。

六、关于拳界同仁现场提出的两个问题。

一是“五行拳真的有对应五脏的健身效果吗?”关于这一问题,至今未见有科学的证据,但并不能说明它的锻练,对五脏没有作用。五行拳简朴的单动作重复,左右阴阳平衡的健身效果,应该是勿允置疑的。至于五行拳是否对应练五脏,虽还不能科学证明,但也不能否定。我认为,练五行拳整体的健身效果还是很好的,因为它讲究阴阳平衡。所以,这个问题,它还不是“破除迷信”的问题。
二是“有些拳书提到不需要套路的问题。我认为,套路是中华武术重要的组成部分, 没有套路就不是完整的中华武术。套路是中华武术的一种独特的运动形式。它以技击用法为载体,既便于记忆、传授和训练,也体现多元的价值功能。我认为,一个优秀拳种的好东西,从套路里应该能解读出来,所以,千万不要忽略了套路的价值。练套路主要是修练自我,不存在“对手”, 如果说有对手,对手就是自己。快快乐乐练自己是我们练套路的目的。当然,形意拳虽然具有技击性强的特点,在套路中也含有许多的技法,但练套路却不具有直接的攻防作用,千万不要误认为会练套路,就能技击散打。所以,我们练拳练套路,还必须明拳理,懂劲道,解招法,品文化,在一种极其自然的状态下,去感悟一招一式的变化所折射出来的内涵。当今社会,对于大多数侧重于健身演艺,修心养性的爱好者来说,练套路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我们把练拳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本着得法、适量、坚持的原则去玩味,去体悟,你将从练套路中享受到多种好处,受益终生。只強调技击,而否定套路的看法是片面的。

在形意拳套路中,也还有一种模拟实战的对练套路,值得学练。它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战,但却是通向实战的一种基础性训练手段。它使你增强打的意识,提高练拳的兴趣,培养你懂打、能打的能力。这里我要特别强调:拳术技艺,玩玩而已,练拳练打更要注意练养。只要坚持以动练身,以静养心,以和存神的习武修练原则,你就会快乐有劲练功夫。你的人生,才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祝形意拳爱好者们快乐练功,健康长寿。

我希望凡是对拳道修练有造诣的名老拳师都能把自已的功夫展示给后辈,传承下去。正如陈靖先生所言:“如果我们不能把前人探索过的境界,用自己的功夫显示给后辈,那么,前人对拳道的论述,便会隨着岁月的流逝而变为虽流行但陌生的文字。”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播传承朴实而健康的传统武术。

以上看法,仅供参考。妥否?敬请指正。
                 
 民间业余习武人  布秉全
           201543日撰稿于山西太谷县尚贤居